为广开进贤之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自6月1日开始,我市全面展开公开选拔副县级、正科级干部工作。期间,严格组织程序,科学合理命题,周密组织考试,深入进行考察,确保公平公正。目前,这项工作基本结束,18名副县级干部拟任人选均为35岁以下,平均年龄33.28岁,最小的28岁。其中,女干部7名,非中共党员干部3名,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的13名。 15名正科级干部拟任人选平均年龄29岁,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名。
严格组织程序 公平公正选人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市委对这次公开选拔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吴翠云要求,公开选拔工作要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切实选准用好干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专门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科学合理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同时,根据有关规定,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周密实施,增强了公选的科学化水平。
严格程序,强化监督。资格审查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条件把关、确定笔试人员。命题环节,委托权威机构命题并阅卷,严格保密,确保试题安全。笔试环节,公安、武警维持秩序,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监考,市委、市人大等市领导亲自巡考,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现场监督,考场秩序井然有序。面试环节,从外市聘请21名考官,进行全封闭考试,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考察环节,同一职位考察对象由同一考察组考察,出台考察工作“十不准”,强化考察人员责任,确保公平公正。
差额遴选,好中选优。实行全程差额确定竞争人选,副县级和正科级干部面试人选根据笔试成绩,分别按1:5和1:3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人选根据笔试、面试两项成绩,分别按1:3和1:2比例确定;市委组织部认真听取考察对象的全面情况,根据笔试、面试和考察量化总成绩,部长办公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拟任用人选进行了差额表决,副县级干部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做到竞争择优,实现公平公正选人。
突出能力测试 科学合理选人
笔试灵活开放,突出岗位特点。针对副县级和正科级岗位对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要求,科学命制试题,既有公共知识,又有与选拔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突出领导素养,重点测试应试人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政策法规等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突出实际能力,以实践应用题为主,不出死记硬背的题,不出偏题、怪题,突出灵活性和开放性。
面试科学,注重能力潜力。在面试考官选取上,既有专家、教授,又有各级领导干部等实际工作者,做到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合理搭配。在试题命制上,密切联系领导工作实际,既有理论题,又有实践题,着重测验应试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面试打分上,注重多角度立体评判,对每项具体能力都赋予一定分值,确保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公正的考量和评价。
现场模拟,实际演练。寓能力考察点于具体情境之中,组织同一职位的考察对象到县、乡进行全面考察,现场观摩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项目。考察对象在全封闭状态下,认真分析思考,回答书面提出的具体问题,重点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科学选人,凭能力用人。
创新考察办法 以德为先选人
丰富考察形式,树立民意导向。在传统考察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考察方式,全程进行量化。在民主测评时,将德、能、勤、绩、廉细化成若干具体指标,按评价等次分别赋予分值;首次采用正向测评与反向调查相互印证的办法,对考察对象实行反向调查,根据 “偶尔有议论”、“社会有反映”、“群众意见大”等评价意见,实行倒扣分。
增加考察内容,评定履历业绩。探索实行履历业绩评价办法是这次公开选拔工作的又一亮点。把学习经历、工作经历、领导经历、专业背景及考核奖惩情况作为评分要素,突出实践经历和实绩表现,加大基层工作经历的评价权重,确保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
突出考察重点,注重道德品行。在笔试、面试、履历业绩评价、现场模拟考察等环节,都巧妙设置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考察项目,将考察要点寓于具体题型之中,全方位了解人选德行表现,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落到实处。
抓好公开监督 阳光透明选人
抓好公示公开,实行“阳光竞争”。笔试、面试结束后,都在新闻媒体公布进入下一环节人员考试成绩和相关情况;考察前,在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公示履历业绩信息;及时公布考察任务、程序,公布监督电话和举报形式,进行述职述德述廉;对拟任用人选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抓好任前联审,防止带病提拔。研究确定初步人选建议名单时,书面征求纪检(监察)、信访、计生等部门的意见。担任单位(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还要书面征求统计、审计、综治等部门的意见。对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还要书面征求统战部门和所在党派意见,有效地防止“带病提拔”。
抓好监督制约,营造良好环境。纪检监察人员全程参与公选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工作;聘请了部分市级 “两代表一委员”任社会监督员,加强重要环节的监督;通过德州日报、德州广播电视、德州党建网等新闻媒体及时公开公选程序、结果,发布信息,解答政策;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了解,有力维护了风清气正的公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