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招网等网站发布了公选公告,看了公告和相关新闻报道,感觉现在公选“官员”的越来越科学化,在这里我也发两句感慨,谈谈我个人一些认识和网友们讨论一二。
第一,越来越符合实际的需要
近几年来,从不同的媒体上每年都能看到公选的信息,“官员”公选的方式日渐常态化,“公选”已经脱去做秀外衣,赋予了更新的意义,和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渐相符。北京市今年的公招,就是把公选“官员”放在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的特殊背景下进行。从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力求通过公选 任用具有眼界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开阔,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具有更多有朝气、有学识、有专长的“官员”。从这次公选的职位来看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和城市建设管理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基本上都是承担改革发展任务重、在首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岗位,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越来越规模集成化
从公招的职位数量和组织形式来看,已经不是一个部门和单位独自进行,而是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联动,规模集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和执政成本,力争“少花钱,多办事”。这次北京市第二次以市、区(县)联动方式,职位共有241个,是历年来数量也是最多的一次,职位分布也十分广泛,涉及到全市18个区县和50个市直机关及市属企事业单位。
第三,越来越注重“官德”考核
从选拔标准来看,越来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官”标准,把“官德”摆在第一位。在选拔工作中,要求严格依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去测试、评价和选拔干部,坚持通过干部的实绩看德才。强调“干什么、考什么”,健全完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测评体系,探索运用资历评价办法,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考素质”转变,提高职位的匹配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四,越来越透明民主
从选拔的过程来看,“扩大民主、群众公认”的原则在选拔任用干部中贯彻的越来越好,做到了透明民主。报名时,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社会举荐和三种方式;考评时,实行大评委制,让公开选拔职位单位的干部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管理服务对象作为评委直接参与评分,真正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考察时,采取在媒体上公示考察对象、扩大考察谈话范围、实行延伸考察。为了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越来越重视监督的作用,北京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委组织部将联合组成监督小组,对公开选拔工作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和群众关心的其他情况,都要适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