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 “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从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历程看,勇于创新的人才总是先行发展,才带动了后继者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常常并不是一种全面谋划和整体推进的过程,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探索、创新,才逐步推展开来的。正如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冯·哈耶克所指出的:“新知识及其裨益只能逐步地传播和获得,大众愿望的实现也始终取决于少数人先行获得新知识并先行获享由此新知识产生的助益。”也就是说,人才优先发展,并不是哪个人做出的规定,而是历史演进的真实。从做出创新的人才,到大众之间,需要经过“调适、选择、组合及改进的长期过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分享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扩展,都是这样。是先行带动了后继,先进带动了一般。
二、从上世纪三个国家的成功追赶看,实行人才优先战略,是其秘密武器
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令人瞩目的成功追赶。那就是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追赶,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追赶。这在当时,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们都成功了。后来学者们研究发现,原来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这里讲的“人才优先”专指追赶国对本国人才开发的优先投资与超前投资。大体而言,当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被追赶国20%的时候,前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后者的40%;当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被追赶国40%的时候,前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后者的70%;当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被追赶国的80%的时候,前者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与后者接近的水平。原来赶超的秘密,不在别处,是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与超前投资上。
三、从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看,人力资本积累优先胜过物力资本积累优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谋划中,有两条不同路径的选择,一条是人力资本积累优先,另一条是物力资本积累优先。当然,这里讲的优先,不是二者之间绝对的投资比例,而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倍数。事实证明,选择人力资本积累优先的国家,较之于选择物力资本积累优先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社会发展平稳和谐。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后发国家,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启示。选择人力资本积累优先,就是要重视投资于人,投资于和人有关的各种制度建设。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人的现代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作出极大的努力。
四、从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看,确立人才优先战略十分必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转型、转轨、转变的第一动力是什么?是最富进取活力的人才。农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土地和体力,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机器和资金,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是什么?是人才与计算机、网络。我国社会整体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但起带动作用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初期,因此,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以当前困扰我们的就业问题而论,强调人才优先,就是强调以人才之创业带动人员的就业。人才不仅能创造出一般人难以作出的物质财富贡献,而且能够增加其他生产要素包括资本与非熟练工人的生产效率,还能为社会提供众多宝贵的就业岗位。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溢出效益”。所以,人才优先,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优化。
五、从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看,必须优先发展最先进的生产力
最近,世界都在议论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过日本,进入世界第二名的事情。但历史学家的研究却表明,要想成为世界强国,不仅应看经济总量,还要看这些经济总量是怎样构成的。
近代中国伊始,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总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一的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GDP大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3。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超过。可是就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对列强的侵略战争,清朝基本上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在于清朝GDP基本上都是由粮食、丝绸、瓷器、茶叶与园林珍宝构成的;而日本、英国、法国等国GDP却主要由钢铁、武器、运输设备构成的。可见,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比拥有多大的GDP更为重要,更能标志一个国家是否可以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在当时是硬的GDP强于软的GDP;在今天,可能还得加上两条,轻的GDP胜过于重的GDP;绿色GDP胜过黑色GDP。这样的GDP,主要是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创造的。
选择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强调的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优先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GDP,不仅能够做大,而且能够做强。唯有如此,才能使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变成民族复兴的伟大现实。